我的一位同事阿萍,三個月試用期後,因不能正常轉正,不得不離開。
阿萍先前任職的是一家製造型外貿企業,主要負責跟單,勞動強度不大,挑戰也不大,做起來得心應手,隨著結婚生子,生活變得更忙碌,本身對職業發展並無高的要求和規劃,所以阿萍這份跟單員的工作一幹就是13年。
不久前因業務縮減,戰略方向調整,公司整體搬遷到另外一個城市,阿萍不得不接受賠償後,離開,去尋找就業機會。
於是,來到我們公司。
然而,三個月的試用期,阿萍做得很累,又很無成就感。
由於工作方式、思維模式固化,阿萍很難適應新的工作,接受能力也較弱,甚至連文檔操作的一些基本問題都要請教同事。
加之,工作方麵一再拖後腿,同事們慢慢也有了怨言,開始在領導麵前抱怨,阿萍的工作越來越被動,不開心,甚至和同事們發生口角。
最後,三個月試用期到後,因不能很好勝任目前工作,公司給出兩個選擇:
1、不能通過試用,解除勞動關係;
2、轉到其他崗位,薪資與試用期不變。
想想自己十多年的工作經驗,竟要麵對這樣的尷尬局麵,阿萍選擇了立即逃離這樣的傷心之地。
阿萍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見,這就是職場溫水青蛙效應。
當你什麽事都做得得心應手,輕車熟路,把每件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條,顯得自己很有能力,完全能夠勝任現在所有的事,而不再主動探索、學習,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了。
這種看似歲月靜好的舒適區,其實就是在漸漸扼殺你職業之路的“溫水”。
有一則新聞,相信很多人都知曉。
高速公路收費站取消了人工收費,收費員大姐找領導哭訴:“我今年36,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麽東西了。”
馬雲說過:人如果停止了學習,就開始走向失敗。
在這個任何人都可能被隨時淘汰的時代,敢說自己除了收費啥也不會,而且也學不會了,這是哪來的自信?
看似穩定的工作,其實是真正的高危行業。
根據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改編的《變革管理》課程,提到“改變模型”,如下圖:
無論是我的同事阿萍,還是那位高速公路收費員,都是在圖中“現狀區”待的時間太久了,以至於遇到變化,進入“混亂區”,不能適應,變得很被動。
根據圖中所示,隻有行動起來,迎接變化,才能改變混亂的現狀,從而收益,進入變革區,甚至得到比變化前更好的結果。
那麽,如何避免長期待在舒適區,形成溫水煮青蛙狀態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點做起:
1、認真審視自身的現狀,居安思危
可以從“是否滿意現狀,分析優勢、劣勢,分析所屬行業未來5年、10年的變化趨勢,分析未來職業的發展趨勢”等方麵,認真審視目前職業狀況,居安思危,早做準備。
2、尋找內心真正向往的是什麽
尋找內心底處真正向往的是什麽,是向往隻是有份可以糊口的工作,簡單、安穩地過日子,還是希望有清晰的職業規劃,能夠有一定的職業發展,獲取些小成就,不一樣的內心需求,以便采取不一樣的職業規劃。
3、敢於從舒適區的現狀中跳出來,擺脫習慣的牽引
中國青年報社的某項調查,57.0%的受訪青年(18-35歲)坦言自己容易待在“舒適區”,不想跳出來。
眼下的舒適區,往往讓很多人誤以為,當下歲月靜好,而忘記危機的存在。
當危機來臨時,無法接受,感到天都要塌下來了,不知所措。
職場中基層員工如此,長期身居高位的精英也如此,所以出現當領導職位被罷免時,而跳樓的情況。
因此,為了避免危機的出現,或出現時有良好的應對之策,首先應該敢於從舒適狀態中跳出來。
4、不斷學習,適應不斷的變化
根據前三項,認知到自身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麽,大膽走出舒適區,開始為自己的目標不斷改變,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
通過不斷學習,大膽嚐試,走出舒適區,讓自己專業更精進,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