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提交了離職申請,去年年底就想走了。
與公司高層理念不合,工作內容也和麵試時說的不一樣。
公司氛圍也不好,同事們愛斤斤計較,推諉扯皮,指使別人,領導在會議上公開宣揚扭曲的價值觀(不要隻顧埋頭幹活,要多去領導麵前晃晃,要多討好領導...等),整個公司從上到下都喜歡議論人的是非……
有前輩和同事勸我,哪裏都有這樣的人,要我學會適應...
我相信他們這麽說是出於好心,但我還是很難過。我可能真的不適應這樣的社會規則,實在難以忍受,所以我提了離職。
這是“領英診所”第二期的用戶來信。
當年作為職場小白,我也曾經被“有經驗的”前輩同事教育“要多討好領導”;我也經常感覺個人的理念和公司高層完全不符;我也覺得我的同事們都在混日子,甩鍋扯皮。
發展到後來,甚至引起我極大的不適感,一到周一就渾身難受,一進辦公室我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幹啥。
借日本作家太宰治的知名小說的說法,我在職場“失格”了。
於是,我離職了。
不喜歡
足夠構成離職的唯一理由
其實就是這麽簡單,你不喜歡,就足夠構成你離職的唯一理由,不再需要找其他任何理由。
尤其職場生涯早期,我們的直覺是非常重要的。找工作在有些時候甚至有點像是談戀愛,如果感覺不對就是不對,之後的那些薪水啊,職業發展啊都不必展開討論,跟著自己的直覺選擇就是。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認可很多事情一開始的打開方式的重要性。如果初始打開方式不對,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都會走入一個錯誤的道路。
我曾經有個朋友,剛開始工作時跟著一個整天在公司玩弄政治手腕的領導,他不是很喜歡,但他覺得可能職場都是這樣吧。
為了和領導有共同話語體係,也為了明白職場到底該怎麽混,他自己又看了好多職場小說和職場劇,把厚黑學那一套學了個紮實,他覺得那就是職場的全部了。
在他的理解裏,職場就是每天在辦公室裏開會,和各個部門勾心鬥角,巴結領導,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可是後來,他的路其實越走越窄。
玩政治的領導,在公司業績不好的時候第一波被幹掉了,他呢,因為過去的不良行為給同事們留下了極為不好的印象,於是大家都給他小鞋穿,最後新領導實在沒辦法,也隻能以一些小的理由把他幹掉了。
被公司幹掉的他,因為行業口碑也很差,找工作陷入了極大的困境,找來找去也沒找到合適的,最後隻能降薪進了一家更小的公司。
那些他曾經嘲笑的悶頭做事的同學們都成了部門領導,而他還是個基層員工。
前陣子和他聊天,他後悔得很。說,如果一開始直覺不喜歡的時候就離開那家公司,再多看幾家公司,思路寬一些,說不定就不會陷入“混職場”思維模式了。
說白了,對於職場的本質就是“努力發展自己,實現個人績效”這一點,認識到的時候已經太晚。
所以,在職場早期,如果你不喜歡,離開就是。
但我唯獨要提醒的是客觀現實因素,你直接裸辭,生活有保障嗎?你擁有不用工作、生活半年以上的積蓄嗎?社保斷繳了是否在意?
如果這三條你想過,並且理性分析過的話,那果斷裸辭換個工作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千萬不要因為情緒因素
而形成習慣性不喜歡
提問的這位朋友,我不清楚你的年齡和工作年限,從問題中總結的理由來看,我覺得有的理由確實值得吐槽,但有的理由明顯是帶著情緒化的吐槽,真實情況也許還值得推敲。
比如你說到“整個公司從上到下都喜歡議論人的是非”,比如你說到“同事們愛斤斤計較,推諉扯皮,指使別人。”
提起這兩點,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極有同感地說:“我們公司也一樣!“
為什麽呢?
因為這幾點是人性共有的弱點:
人性天生就是八卦的,所以議論是非每家公司都存在。
人性也天生就是自私的,自私自然就會計較。
人性也天生是畏懼責任的,所以自然會推諉扯皮。
人性也是有惰性的,所以自然會習慣指使他人。
而且,你的用語都是“整個公司從上到下”或者“同事們”,真的是這樣嗎?還是因為你本身對這家公司已經產生了厭惡情緒而產生的擴大化的假設傾向呢?
說句大實話,這幾個你吐槽的問題,換了其他公司也未必就能得以解決啊。
再比如你說到,“工作內容和一開始麵試時說好的不一樣。”
這個工作內容書麵寫的和實際的到底有多大差異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假如你加入的是一家創業公司,或者是一家規模沒那麽大的企業,工作內容和最開始約定的內容不完全一致,實在太正常不過了。
我們今天的職場人不是過去的工人,工作內容可以百分百通過一頁指南描述清楚,今天的市場是瞬息萬變以銷定產的,所以,很有可能公司會根據需求讓你從事不同的工作。
哪怕在大型的企業中,臨時增加工作內容,或者變更工作內容也是非常常見的。
所以,針對上麵你提出的這三點吐槽意見,我覺得很不客觀,它摻雜了你的主觀情緒。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公司。
微軟,穀歌,亞馬遜應該算得上是好公司的典範了吧,但依然各有各的問題。
微軟在鮑爾默時代官僚化就非常嚴重,穀歌更是被曾在其工作過的吳軍批評現在沒有創新,亞馬遜更是經常被員工投訴工作強度過大沒有人性。
我至今服務過三家大中型企業,也和各個大型企業高管吃過飯聊過天,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每家公司都各有各的槽點,在其中工作的員工也沒有誰是完美的。
雖然我在第一點講過,不喜歡你的工作,換就是了。但是,你要警惕習慣性不喜歡。
什麽是習慣性不喜歡?
工作中大家因為觀點爭執,你覺得為什麽不能平靜交流,你不喜歡;工作中老板不滿意你的業績批評了你,你覺得老板不理解我,你不喜歡;老板升了別人沒升你,你覺得老板沒眼光,你不喜歡。
我們當然有喜歡和不喜歡的理由,但有些時候,隨著資曆漸長,我們會發現,有些不喜歡是因為對方做的真的差,而有些不喜歡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問題,要用智慧分辨二者的不同。
因為一旦你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性不喜歡,那職場之路會越來越不順利,你也會越來越不快樂。
在沒有原則性價值觀的衝突下
多考慮你能貢獻什麽
評價一家公司的好壞,第一條準則是它的價值觀是否觸及了你的底線。這個價值觀未必是公司手冊上寫的,而是公司實際上的控製者到底如何向員工傳遞的價值觀。
如果這家公司嘴上說“正直誠信”,但實際行為中老板鼓勵行賄受賄,鼓勵作假欺騙,辦公室鼓勵官僚氛圍,甚至不懲罰職場性騷擾。
那這就是我所說的原則性衝突,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第一時間拍屁股走人。
但是,如果這家公司的實際控製者真的相信並在實際踐行著他所說的價值觀,公司確實是在努力持續正規運行,並且你也認可這家公司的價值觀的話,那麽如果在具體工作生活中遇到了讓你覺得不愉快的行為,你該怎麽做呢?
你應該挺身入局,多考慮你能貢獻什麽做出改變。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初入職場加入的是一家瀕臨倒閉的陶瓷廠鬆風工業。
身邊人都在說風涼話,當時同時加入的朋友都離職了,稻盛和夫也準備去參軍了。
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法離開的稻盛和夫,決定硬著頭皮好好把自己的工作幹好。
憑借著一股把工作徹底幹好的勁頭,稻盛和夫研究出了了不起的新陶瓷產品,並自此帶領企業走出困境。
可以說,終其一生,沒有人能找到一個100%完美的環境。
換個思路,運用自己的能量和能力去創造一個心目中的理想環境——如果能抱持著主人翁意識工作,你已經跑贏了99%的職場人。
看你提問的最後,你說這樣的社會規則讓你很難受。
這裏談一點我的體悟。
社會也是個多樣化的存在體,有好的規則,自然就會有不好的規則。
沒有必要因為這些客觀存在的事物感到難受,更沒有必要因為遇到不喜歡的公司,被公司辭退,或是經曆各種職場起伏而鬱悶不已。
畢竟,這麽做對誰都沒有好處。
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並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並持續尋找理想的人生職業之路就夠了。
“領英診所”往期問答:
第一期:大城市vs十八線小城,怎麽選?
你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嗎?你會怎麽選擇呢?
LinkedIn領英首次全網直播辯論
微信、抖音(LinkedIn領英中國)同步上線
今晚8點第二場:
由新書店首席內容官程明霞×西貝副總裁楚學友